章世和:让艺术担当雨花英烈精神的火炬手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08-21 22:51

主持人:2015年7月1日上午,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市委组织部主办,市文联和南京广电集团承办,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协办的大型情景音舞诗画《雨花颂·信仰》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。两个小时的演出,通过“雨花祭”、“雨花恋”、“雨花魂”3个篇章,围绕“生与死、家与国、利与义”和先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生动再现了邓中夏等雨花台烈士面对生死家国的选择和坚守,真实展现了信仰的力量。演出结束后,随着画外音“烈士提问”和“扪心自问”,观众全体起立,千人同时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,场面震撼,向我们展示了一部优秀文艺作品在传播红色精神,鼓舞人心方面的巨大作用。

今天,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参与《雨花颂·信仰》创作的、南京市文联副巡视员、南京市文艺创作中心副主任章世和,走进新华网访谈间,讲述创作背后的历程。章老师。您好!

章世和:主持人好,各位网友大家好!

主持人:2015年7月1日,《雨花颂·信仰》在南京首演,得到市领导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,获得巨大成功,您能我们简单谈谈《雨花颂·信仰》创作初衷与思路?

章世和:南京市委在去年年初作出专题部署,研究确定了一系列重点项目,其中之一就是组织策划一台以“信仰”为主题,以烈士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舞台演出。这台演出是整个系列工程的第一项,市委领导希望一炮打响。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,剧组人员经过三个多月的刻苦攻关,一台名为《雨花颂·信仰》(以下简称《信仰》)的“党性教育课”于去年7月1日如期上演,首场演出得到市领导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,被市委列入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内容,经演出19场,累计观众2万多人次(主要是处以上党员干部和部队官兵)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演出作了报道。

主持人:《雨花颂·信仰》这部舞台剧的成功,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?给您带来了哪些思考?

章世和:从艺术角度来考察,这台演出给了我们许多启示,具体说是“四个能够”:

一是恰当的艺术定位能够增强教育效果。我认为,《信仰》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定位恰当,“艺术化的党性教育”的定位既为“党性教育”这个老课题增添了新的活力,也为艺术社会功能的发挥开辟了新的道路。我们在策划过程中紧紧抓住“感情”这个“牛鼻子”,用艺术化的思维、艺术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方式讲述雨花英烈的感人故事,有效地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。

二是巧妙的艺术构思能够升华教育主题。我们这台演出以“信仰”为主题,采用“跨越时空对话”的方式,设置具有思考性的三个篇章:生与死的对话、家与国的对话、利与义的对话。这个构思得到各方面的一致认可,演出效果较好。为什么观众对《信仰》的认可度比较高?为了找到这个适合的艺术表现,我们在构思上下了一番功夫。这个艺术构思使党性教育的主题得到有效升华。比如,原在国民党军队效力的“北平五烈士”,为了追求光明,毅然投奔共产党,被捕后受到残酷的折磨,最后壮烈牺牲。但在舞台表演中我们没有刻意表现痛苦的惨状,而是着力表现思想的交锋和真理的较量,展现出以谢士炎为代表的烈士们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仰,强烈地感染了观众。

三是独特的艺术视角能够增加感染强度。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染,一部作品的感染强度,既是衡量艺术水准的重要尺度,也是区分真假艺术的“试金石”。力求有一定的感染力,是我们策划《信仰》所期望的重要目标,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我们紧紧抓住一个“真”字,用真情实感来讲述真实故事,整台演出所涉及的人和事,全部都是真人真事。但仅有真实是不够的,同一个故事,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,视角不同,感染力就不同。

四是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够增强震撼力度。《信仰》除了艺术定位的独特性和感情传达比较清晰之外,艺术家的创意和表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。总导演王平是一位“高手、快手、多面手”的艺术家,在业内声望较高,《信仰》中许多创意都出自他手,许多环节都要由他具体把控。总撰稿戴晓权从事专业策划和编剧几十年,是业内公认的名家,他怀着对烈士的一片真情和对艺术的一颗热心投入到创作之中,许多难题在他手上迎刃而解。参加《信仰》演出的语言艺术主力队伍是以江苏省话剧院院长杨宁为代表的26名专业人员,他们用真情和激情把先烈的故事演绎得入木三分,使观众的心灵受了强烈的震撼。在整场演出中担任“思考者”的杨宁对每一段台词、每一个字都要细心体会,他那激情澎湃的语言艺术赢得到了观众的赞许。饰演邓中夏的史奕每当说到“我邓中夏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”这句台词的时候,几乎是运足全身的力量,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。

主持人:说到革命烈士群体,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“红岩烈士”,20世纪60年代的长篇小说《红岩》,以及由此引出的电影《烈火中永生》,歌剧《江姐》等等,让红岩烈士和重庆渣滓洞家喻户晓,这其中,文艺作品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,如何运用文艺来弘扬雨花英烈精神,请谈谈您的思考。

章世和: 从艺术方面来考察,红岩精神的成功塑造,不仅是因为有《红岩》一部小说,还因为有以《红岩》为代表的数十部艺术水准较高、感染力较强的作品,许多作品已经成为新中国的革命文化标志。弘扬雨花英烈精神,我们应该下大力创作更多无愧于先烈、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。我觉得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作。

一是要推出一批“有筋骨”的文学作品。目前,省市宣传和党史部门正在组织纪实文学的创作,这当然很重要。但我认为,在抓好纪实文学创作的同时,还应当重视抓好其它形式的文学创作,尤其是诗歌、小说和戏剧文学的创作。虽然雨花英烈故事的情节不是很丰富,但其所体现的精神世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。我们应当俯下身子,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进行开掘,使作品既有思想“筋骨”,又艺术“风骨”,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事迹整理或故事描述上。

二是推出一批“有情感”的音乐作品。据我所知,有关雨花英烈题材的音乐作品,除了由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管弦乐组曲《雨花祭》之外,还有几首歌曲,如少儿歌曲《雨花石》、《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》,女声独唱《雨花魂》和男声独唱《登上雨花台》等等,应当说,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比较好的,但数量不多、影响也不大,需要多方合力推进。前不久,南京市委宣传部已经审议批准了市音乐家协会策划的一个创作项目——“雨花英烈”系列歌曲《走向雨花台》,计划创作10首以上各种风格的歌曲,明年5月份前后将会陆续推出。

三是推出一批“有温度”的舞台艺术作品。在红岩精神的塑造与传播过程中,舞台艺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,从最初的歌剧《江姐》,到豫剧《江姐》和舞剧《红梅赞》等多部作品,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和展示了红岩精神内涵。《信仰》虽然比较成功,但不是纯粹的舞台艺术作品,只是运用了一些舞台艺术的手段而已。我们要让广大观众通过艺术来理解和领略雨花精神的内涵,还需要做艰苦的努力。我们应当根据大众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兴趣特点,推出多种形式的舞台艺术作品,比如小话剧、系列情景短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。

主持人:我们都知道一部剧的成功,除了作品本身的思想高度和感染力之外,艺术家们的艺术表现力也至关重要。相信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过程,对团队的每一个人来说,都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和洗礼,在创作的过程中,给您和团队触动最大的是什么,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背后的故事吗?

章世和:在《信仰》创作过程中,对我本人触动最大的是,烈士高尚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,这是一种对民族的情怀、对亲人的情怀。他们既是英雄豪杰,又是普通一员,都有普通人的感情。但是,他们却有着与普通人不一样的情怀。

比如,丁香烈士与阿乐以及时钟曼的故事就非常打动我。以往我们有的作品就丁香讲丁香,难以打动人。这一次我们换了一个角度,让时钟曼来讲述那一段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。

阿乐爱恋时钟曼是因为丁香,时钟曼爱恋阿乐,也是因为丁香。丁香成了他们爱情的纽带和桥梁。有一天,我突然想到一段话,“也许我不是我,我只是你的替身。因为他太爱你,我愿意成为你的替身。”后来,我又在此基础上作了拓展,力求写出时钟曼的内心世界。这些年来,人们在缅怀丁香烈士的同时,也对时钟曼由衷敬佩。这段台词在演出中感染了观众。演出之后,我用微信将这段视频发给时钟曼的女儿乐丁香,请她转给她妈。85岁高龄的时钟曼看了之后打来电话高兴地对我说:“你写的这一段话符合我的想法,但我自己不会说。”随后,时钟曼的女儿乐丁香也给我发来微信说,这段视频她的朋友圈反响强烈。

主持人:在弘扬正能量、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,文艺将发挥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与功能?

章世和:“不可替代”四个字是对文艺社会功能言简意赅的准确表达。如果我们稍加展开,就会更容易理解“不可替代”四个字的深刻含义。

文艺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认识功能、教育功能、审美功能和激励功能等几个方面。这种观点既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,也得到政界的高度认同。首先,文学艺术描写现实,提升境界,不仅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,用历史的、具体的人生图画直观的反映中国梦,更能通过提炼和升华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展现中国梦的本质。其次,文以载道,文以化人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,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,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。好的文艺作品就像蓝天上的阳光、春季里的清风一样,能够启迪思想、温润心灵、陶冶人生,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。再次,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,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能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、体现中华文化精神、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,弘扬中华审美精神。最后,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,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,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。弘扬中国精神、凝聚中国力量、提供精神动力,需要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作用,鼓舞各族人民永远朝气蓬勃的面向未来。

今天,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,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、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。而实现这个目标,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,离不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。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,必须始终牢记,举精神旗帜、立精神支柱、建精神家园,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;弘扬中国精神、传播中国价值、凝聚中国力量,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。

主持人:非常感谢章老师的分享,雨花英烈让我们 感受到信仰的力量,我们应当铭记英烈们的崇高之心、壮烈之志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。
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